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课程有效整合的实践探索

网友投稿 2019-05-29 13:09

作者介绍:李文华  新乡市职业教育中心

基金:新乡市教科所2018年规划课题“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课程整合的研究”阶段性成果, 项目编号:2018-JKGH-086;

论文发表于:河南教育 (职成教) 2019,(05),37-39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 移动云教学在各层面教育教学活动中快速展开。目前, 职业院校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信息化教学改革。近年来, 我校通过使用蓝墨云班课APP平台进行教学, 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时空限制, 实现了学生泛在学习及跟踪, 使学生的表现能及时通过班课经验值展现出来, 也将教学活动、作业、考评等融合为一体。可以说, 蓝墨云班课APP在我校的推广应用, 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大大提高了教育教学效果, 学校形成了一种崭新的教学格局。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动因

国家教育部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 要“大力开发数字化资源, 建立学生自主学习管理平台, 提升学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促进优质职业资源的共享”。其中, “三通两平台”是“十二五”期间教育信息化的工作重点。在“互联网+”战略逐步推进的背景下, 我校引入蓝墨云班课APP, 使教学顺应了时代发展要求, 为传统教学带来了可喜的转变。

(一) 教学媒体的变化

当下, 随着多元智能化新媒体的广泛推广, 以及电子白板、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终端的广泛应用, 尤其是“互联网+职业教育”技术的不断成熟, 学校在个性化的学生培养策略方面, 有了更多的选择。

(二) 学习方式的变化

在互联网时代, 社会上的各种信息能迅速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 使得学生的学习行为更加自主, 学习活动更加开放 (不受时间、空间束缚) , 学生可结合自身特点, 适时调整学习内容和进度, 学习变得更加个性化。

(三) 蓝墨云班课APP的引入

早在2016年, 蓝墨云班课APP便在我校得到推广和使用, 笔者由此有机会利用此平台将“信息技术”课程与“科学教育”课程整合起来进行教学实践探索。在笔者看来, 蓝墨云班课APP之所以被学校引进, 在于其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 它是免费的, 只要有网络, 师生即可利用终端实现课堂互动。第二, 它很方便, 只要利用移动互联环境, 就能实现资源 (教学设计、PPT、音视频资料等) 上传、推送, 以及作业布置和批改, 师生间能即时互动。第三, 它是智能的, 具有智能批改作业功能, 学生做完诸如填空、选择和判断等题型后, 系统能立即给出成绩, 既辅助了教师教学, 又提高了工作效率。第四, 它的经验值能激励学生学习。教师推送的资源和发布的活动, 学生每次学习都能及时获得相应经验值;教师批改作业和给学生点赞, 学生也能随即看到。这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第五, 它记录详实, 有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在蓝墨云班课APP平台上, 学生的每一次签到、课堂表现、作业、测验等学习行为都记录在案, 并能及时生成学习分析报告, 有助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也使学生能及时反省。

二、信息技术在科学教育课程中的运用与实践

职业教育现代化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 教师要更新观念, 以优化传统教学为己任, 充分利用计算机、平板电脑、手机、电子白板等终端设备, 发挥互联网的优势, 进行资源整合, 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进程。

(一) 硬件和优质资源是保障

我校作为2015年省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试点单位, 已经建成一定规模的数字化校园系统, 为信息技术和科学课程整合提供了硬件保障。

在国家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 很多优质网络资源逐渐开放。比如中国大学MOOC、网易公开课等, 都提供有免费的优质课程资源。“科学教育”课程需要大量的科学实验来支撑, 然而中职学校又缺乏这方面的实验设施, 于是笔者就大量搜集相关网址, 将其链接在蓝墨云班课APP中推送给学生。比如:CCTV科教频道的《走近科学》《人与自然》栏目, 以及《腾讯科学》《环球科学》《科学网》等网站。

(二) 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关键

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 如何让学生利用手机来学习呢?这就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因此, 教师使用手机, 除了推送资源, 布置和批改作业, 还需要在蓝墨云班课APP平台及时观察学情, 进行检测和督促, 引领学生学习和成长。

笔者每节课使用的课件PPT都是自己亲自制作的, 这样才能保证自如地驾驭课堂;每节课都尽量插入各种科学知识的音视频资料, 如下载静电实验的“怒发冲冠”、电磁感应实验等视频资料, 以弥补设备短缺之憾。

(三) 优秀的教学设计是重要环节

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整合的关键是要有效。也就是说, 教师在课堂上使用了多媒体、电子白板等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 并不意味着其教学效果就会提高, 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更好。因为, 教学是一门艺术, 需要教师用心设计, 才能成就高质量的“作品”。在教学中, 笔者将一些物理、化学实验做成微课, 除在课堂上播放讲解外, 还将这些微课放到蓝墨云班课APP的资源库里, 以方便在课堂上未能理解的学生, 课下能够随时观看;有些在课堂上做的演示实验, 也让学生拍成视频, 传到班课资源里共享。

(四) 要注重信息技术运用的有效性

笔者以在蓝墨云班课APP的上课经验说明之。

1. 合理设置经验值, 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每学期开学之初, 笔者就向同学们宣布, 学生的期末成绩由在蓝墨云班课的表现 (经验值) +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评定。学生在班课平台的表现包括上课出勤、课前预习 (查看资料) 、课堂回答问题、作业、测验、家庭作业、课堂作业、小组讨论等等。班课成员的综合表现是从经验值上体现的, 所以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比较珍惜每一次经验值增加的机会。合理设置经验值激发了学生学习动力。

比如:在讲到“沉与浮”的物理现象时, 笔者准备了玻璃杯、自来水、新鲜的鸡蛋、食盐、筷子等材料, 先让学生在云班课活动中展开讨论, “教师会做什么样的实验”“实验现象会是什么”等问题, 这样让部分不敢在课堂上发言的学生, 克服畏难情绪, 争取“发言”的机会, 从而树立其自信心, 而且其在蓝墨云班课APP的经验值也因发言而增加, 更增加了其学习兴趣。

2. 及时分析反馈情况, 不断改进教学方式

蓝墨云班课APP的强大功能, 减轻了教师批改作业的工作量, 但是这些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做大量的工作。经验值的增加, 还需要了解学生的反馈情况, 评估教学效果。课后让学生从自己的收获、感受、改变、疑惑、建议等方面来进行教学反馈, 对学生留言进行分析, 以不断改进教学方式。

3. 教师及时给予学生以经验值得鼓励

笔者在使用蓝墨云班课APP进行教学时发现, 学生很注重教师的额外经验值奖励, 因为这样可以与其他同学的经验值拉开距离, 比如课堂提问、作业评改的点赞 (有经验值的增加) 等。

(1) 鼓励学生课堂上积极发言。以前的中职课堂, 大多数学生都不敢举手发言, 即便是发言了也没有什么奖励, 可能还会受到同学的冷嘲热讽。但是自从有了班课经验值奖励, 学生的积极性有了较大的提高。有时上课笔者采用“摇一摇” (班课随机选人功能) 的方式选同学回答问题或者发表见解, 因为课程性质的原因, 笔者要求学生到讲台上“表演”, 遇到有些不太“乐意”上台的同学, 班里就会有同学抢着要回答问题。

(2) 及时批改作业, 并给表现优秀的学生以奖励 (经验值) 。比如在分析教材中科学活动《沉与浮》案例时, 笔者虽然采用的是演示实验的授课方式, 但仍需要同学们课下分析原因, 并在云班课中完成作业。教师要像批改纸质作业一样及时评分, 让同学们及时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 这样才能激发其学习动力。

(3) 随时对在家做实验的学生以点拨。如在分析《神奇的筷子》这一科学活动时, 笔者采用演示实验的方式, 但是需要学生自己课下再亲手做一做, 并分析原因, 之后在云班课中完成照片提交。这个实验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做成功的, 需要250~500ML的细长饮料瓶、大米、竹或木制筷子等, 有些学生做成功后很自豪地提着大米, 拍照上传;有些学生在家里做实验时使用的是广口玻璃杯, 有些学生使用的是不锈钢筷子, 也都上传了不成功的“筷子提大米”的图片, 笔者就及时让学生对这些“失败实验”展开讨论, 总结教训, 这样一个新的“科学”话题就出现了。笔者发现, 通过分析一些科学案例, 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

三、信息技术在课程中的应用与反思

笔者借助蓝墨云班课APP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翻转课堂, 提高了课堂效率, 但是有些功能费时费力难操作, 需要教师有所取舍, 放弃如手机签到、课堂举手等形同鸡肋的低效功能, 充分利用有效功能, 消除云教学痛点。

针对班课中作业批改量大的情况, 笔者选专业知识牢固、专业能力强、有责任心的课代表, 帮着批改作业, 并让其平时多关注云班课成员动态, 及时与同学进行沟通, 提醒其他同学完成作业, 并将相关情况反馈给教师。与此同时, 笔者还有效使用学生作业批改互评功能, 这样节省了很多精力。

蓝墨云班课APP的“答疑讨论”活动是“无声”展开的, 参与者容易复制粘贴;而课堂上进行的“面对面”的讨论、发言, 可以将不同的思考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 更能让每个学生发现自己想法的优缺点。

当然, 在班课讨论中, 教师应对那些思考有深度、表现优秀的学生及时加以点赞 (增加经验值) ;并且, 在班课上进行讨论后, 还需要教师最后加以回顾与总结, 这是一个具有很大挑战性的工作。

蓝墨云班课APP中的匿名互评功能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尽管教师在打分之前对学生提了要求, 但由于评分是匿名的, 有些同学会进行恶意评价, 容易造成一些不太好的影响, 这时教师需要对学生得分情况进行审核, 将出入比较大的得分加以更正。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摘录或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原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因转载众多,无法确认真正原始作者,故仅标明转载来源。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删除有关内容。

--end--

声明:本文章由网友投稿作为教育分享用途,如有侵权原作者可通过邮件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freemanzk@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