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 | 新课程来了,给教师们的建议

网友投稿 2019-03-14 11:33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90316/1133262312-0.jpg

新课程在2018年已经到来,只是没有新教材,只有新课标,让新课程形单影只,势单力薄。可喜的是,经各方努力,2019年新教材将会正式出炉。毕竟,教材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实施载体,由其才能让课标、教材、课堂、师生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共同谱写信息技术课程的辉煌新篇章。那么,接下来的一个学期的时间,我们一线教师应该做点什么呢?

团结一致行动,用合力推进新课程

新课程的实施对信息技术教师来说已经面临诸多的挑战,面临各种问题需要有更多行动,并且要依靠集体的力量共同推进新课程的实施。

1.深刻研讨新课标

2017年版的新课程标准内涵十分丰富,具有较强的创新性(计算思维、项目学习等)、时代性(Python与开源设计等)、思想性(立德树人、信息社会责任等)等特征,需要逐条研究、细化探究。

2.深度把握新教材

五套新教材,内容大致相同,风格却迥然各异,知识与技术组织方式的巨大差异可能会给集体教研带来较多挑战,但也能充分体现集体的力量。

3.刻苦钻研新技术

Python、APP Inventor、3D、MySQL等越来越专业化、时代性的新技术成为新教材的主要平台,这些新技术成果大都需要我们白手起家、为求胜任教学需要而提前刻苦钻研。

4.积极尝试新课堂

学习成果只有去用才能彰显出价值,新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不要等着新学期再去实践,从现在就开始尝试新课堂,体现新课堂,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活动的组织、课堂教学的评价等方面提前尝试,必将超人一步。

5.专项研究出特色

各地方、各学校都有不同的教学基础与经验,分别在课程建设、创客教育、信息学奥赛、电脑作品大赛等不同领域有一些个性化的特色,即使没有任何特色经验的个人与集体,都可以选择一个专项进行先行研究,如从项目学习、技术实验、作品创意、学生科技社团等多种选择进行较系统的学习、尝试与总结,体现地方特色,收获特色经验。

6.积累素材迎挑战

对于更多的教师来说,可能并没有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能力,也有的缺乏机遇、氛围和兴趣,但可以先行一步去领略新的教材内容,并通过学术刊物、学术群、网络搜索以及各种培训等积累教学素材,对一些教案、视频、课件以及练习题等进行积累与整理,这样在新课程到来时有货可“售”,不至于被动。


把握课标的精要之处:目标与内容高度融合

课标,永远是课程的根本,2017年版新课标已经出台一年多了。虽然我们一线教师也有一些研讨,也有一些培训,可是却因“对应”旧教材的做法让我们与课标的实施若即若离,十分缥缈。其实,即使没有教材,也不应该具有如此强烈的割裂感。我们可以有选择地把握课标的精要之处,深刻领会课标的主旨,即核心素养既是课程的综合目标,又是课程的核心内容。

新课标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学科核心素养,可以从上一轮课程目标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表现来理解,例如,知识和技能只是核心素养的一个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前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会逐渐生疏或淡忘,但学科核心素养会伴随学生终生,并不断增长,影响着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学科核心素养应对人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具有长远的积极作用。虽然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仍然界定在“全面提升全体高中学生的素养”,但显然,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这四项学科核心素养已经成为课程内容架构的依据,也是课程实施的目标。我们一旦体会到了学科核心素养比信息素养更易落地,更易组织,更易评价,则就会进了一大步。再读课标的具体内容要求,就特别地容易把握。

例如,必修模块1“数据与计算”中一个传统的内容“数据处理”,不仅包含以前数据、信息的关系,又增加了更本质的与知识的关系,从体现出的信息意识会更有用途,进一步在数据加工、分析中体现出的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再进一步到使用程序进行数据自动化、智能化高效处理,一环一环、一层一层体现出计算思维的深刻含义,并已在数据对人的影响、数据保护的意义、人工智能处理信息等内容中表现出信息公民应承担的信息社会责任。


理解教材的创新之点:编程教育成就学科价值

多家出版社参与了新课标教材的设计,国家也对这些教材进行了反复的审查与指导,可以说相比以前的教材是一种巨大的改变。从内容、形式,以及倡导的教学方法都会给我们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但也会带来眼花缭乱的困扰。所以,在精准理解课标的基础上,要精准理解教材的创新。新教材最根本的创新是,让计算思维成为教学内容的架构理论,处处体现信息技术作为科学技术的原理、知识、技术、文化和思维,尤其是思维方式要向底层代码靠近,这是教材体现学科价值的重要创新。

例如,我见过的新教材,多数从第二单元就开始了编程教学。有的是规范地以“算法与程序实现”为立意,对计算机问题求解、算法及其表示、程序设计、常见算法的程序实现等进行知识架构,形成技能培育;有的则是比较深入地以“认识编程计算”为创意,对计算机如何通过编程做到像软件工程师一样计算、如何做出判断、循环以及如何通过自定义函数的复用等进行计算思维的步步提升,对知识与技能双重塑造。虽然两相比较,方式有差异,深度有区分,但是都是基于Python编程进行数据处理的方法掌握、过程体验及思维培养。

如上所述的基于计算思维的底层代码,是编程教育的根本内容,它会把新课程带入一种越来越牢固、越来越深刻的价值本位,是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未来价值的。


探讨课堂的实施之法:区分好项目、任务、活动的关系

多数新教材采用了项目学习教学策略来组织内容,但是项目往往比较大,不易在课堂完整开展。一方面,我们在设计基于项目学习时,可以研究、实验“微项目”设计,让一个学期的项目学习在每一课堂上都存在一个中继站式的微项目,有效地解决项目学习中出现的学习延续性问题。微项目是项目学习微观的设计环节,是整体项目的内容、时间上划分出来的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在项目选题内容、组织实施和检测评价上有一定的价值定位,对整体项目实施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个中继环节。另一方面,我们通过梳理项目、任务、活动以及问题之间良好的协同关系,就可以在项目学习的总体规划之下,灵活地进行任务的规划、活动的组织,甚至形成微项目更容易地开展课堂学习。项目,是来源于实践的一个综合的设计,它能够基于一系列的任务、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具有内容综合、历时长、多学科等特点。任务,是来源于问题解决的安排、描述与指令,可以完成项目过程中的环节、领域或分工,具有局部的、单一的、短期性等特点。活动,是付诸于实践的行为、过程,是项目实施、任务完成过程中的具体实施过程、步骤、操作等,具有目标指向性、过程实践性等特点。

项目学习可以先分解成各种微项目或任务,以明确环节利于区分“课时”。通过活动完成相应微项目或任务,以利于进行“课堂教学”。比较小的项目也可以直接通过活动来完成,省去微项目的设计及任务的引领。总之,我们通过分解项目来实施教学活动去尝试解决课堂教学的瓶颈,在此过程中问题发现与解决贯穿其中会更有利于教与学。

新课程来了,建议有限,努力无边,我们不停地呼唤,不停地预言,不停地宣传,但是更需要我们不停地钻研,不停地准备,不停地创新,才能以主动的姿态和自若的行动拥抱更美好的未来。

--end--

声明:本文章由网友投稿作为教育分享用途,如有侵权原作者可通过邮件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freemanzk@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