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网友投稿 2018-12-22 18:04

你可能不知道的小技术  

案例导读:本案例选自山东师范大学李文帅的硕士论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知识可视化的应用研究》,案例以实验探究实施过程的思路展开,探究思维导图这一知识可视化工具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主要包含了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研究假设以及研究过程,不涉及最后研究效果的统计,旨在让读者了解思维导图的课程应用以及这种实证研究的思路。如需获取原文,可以登录知网进行查找下载。

实践研究的目的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如何有效地应用知识可视化优化教学过程,成为当今信息化时代面临的重要挑战。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思维跳跃性很大,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那借助“思维导图”这种视觉表征工具,把知识可视化的理论应用于小学实践教学的研究还不是很多,也不成熟。此次进行的知识可视化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基于思维导图的教学模式在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可行性,以及它的实施对于教师和学生在信息素养、视觉素养、思维习惯和学习成绩等方面产生的影响。

实践研究的对象  本次实践研究的对象是青岛市区的一所小学。该小学是青岛市规范化学校,也是青岛市新课程改革的示范校,师生教学理念开放,易于接收新兴事物。同时,笔者是该校一线信息技术教师,从事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十余年,对本校学生的情况比较熟悉。此次实验,笔者随机选取所任教的五年级中的两个条件相当的班级,五年级 1 班为实验班,有 32 人,五年级 2 班为对照班,有 33 人。该校五年级的学生,家里基本都有电脑和网络;在课堂上,已经学习过windows 自带的画图软件,word 文字处理软件和 logo 编程软件等,有一定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机操作能力。同时,为避免“罗森塔尔效应”,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笔者没有告诉学生正在进行教学实验。实验班与对照班除采取的教学模式不同外,其它的所用教材、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地点和授课教师等都是一致的,笔者力求将无关变量对本试验的影响降低到最小。

实践研究的假设  该实践研究试图论证知识可视化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中应用的有效性,借助“思维导图”这种可视化视觉表征工具能够提高或者改善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育教学中面临的困惑。其三个假设如下:

假设一: 借助知识可视化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和学生自身的信息素养等。

假设二: 借助知识可视化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在创作电脑作品时形成更合理的知识结构图示。 

假设三: 借助知识可视化教学模式,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起到促进作用。

实践研究的过程

研究准备在研究正式开始之前,首先使两个班级的学生明确上课的地点,均为本校的第一微机室,上课中教师主要使用 Lstar 8 多媒体广播教学系统和普罗米修斯电子白板软件,学生机的操作系统为 win7,已经安装 EDraw  Max V7.3 汉化中文版;再者,让实验班学生了解什么是思维导图以及其用途等,掌握手工纸笔绘制的方法和 EDraw Max V7.3 软件的介绍与基本操作,但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为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教师在一开始不能直接向学生安排学习任务或者灌输知识可视化的理论;教师应该选取几个典型案例或者多幅思维导图的优秀作品,引导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到其图文并茂的美,引发学生对知识可视化和绘制思维导图的进一步探索兴趣和欲望。

  2. 在介绍知识可视化与其思维导图时,注意引导学生去梳理关键词,结合实例来抓住本堂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与问题等,介绍思维导图的优势与知识可视化在学习中的作用。

  3. 在学生第一次绘制思维导图时,教师给学生布置熟悉的自我介绍或青岛介绍的小任务,针对出现的问题,教师必须进一步讲解绘制的要领,小组间可以交流加经验;学生再次进行修正与重构,保证实验班学生能掌握绘制思维导图的方法,能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基本的课前预习、课上反馈与总结、课后复习等,主要为本研究扫除技术上的障碍。笔者对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学生按照学号顺序,分别把全班学生分为5 个小组。在实验过程中,小组内的组员是固定不变的,这样方便课堂小组交流与小组合作完成电子报刊的创作,降低无关因素对实验数据的影响。

研究的前测   笔者安排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学生分别在第一微机室进行 3 组前测,分别如下: 1.两个班的学生分别登录“问卷星”在线问卷调查,完成对有关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和自身信息素养等方面的调查问卷。 2.笔者给两个班的学生布置同样主题的word 电子板报制作任务,按照小组合作制作后,分别回收 6 份电子报刊作品,邀请区信息技术骨干组的 3 位教师按照李沧区电脑作品评选活动中的评价标准进行打分,满分100 分。 3.笔者采用青岛市小学信息技术统一检测中的 word 检测试题,分别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 15 分钟的上机检测,根据试题的分值进行统计分析。

研究的实施  本研究采取实验班与对照班对比的方法,时间上从 2016 年 9 与 12 号至 2016年 12 月 12 号,实验班采用基于思维导图的知识可视化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对照班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实验班与对照班均讲授青岛版教材上 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与制作电子报刊的知识,并且在其他方面的所有条件保持一致。期间,为确保本研究的有效进行,笔者在研究进行一个月时,即 2016 年 10月 13 号,在实验班里随机抽取 20 名学生,分为 4 组,每组 5 人,进行访谈(访谈提纲见附录 3)。目的是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实验开展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及遇到的困难,便于教师调整相应的策略。访谈结果梳理如下:

1.大部分学生反应课前预习不费时,他们一般利用在学校里的午休或者课间就可以完成。他们一般采用图画纸加水彩笔的方式来进行。这样,不必占用回家做语数英作业的时间。大多数学生反映,他们更喜欢画思维导图进行预习,特别是 2、3 名同学一起商量后,分头绘制。这样,没有做作业的负担。

2.少数学生说到:自己很喜欢电脑,喜欢用软件绘制,因为在家里可以使用电脑,绘图出现错误时候,可以随时修改;而且自己独立思考后,印象特别深刻。

3. 学生反应喜欢老师目前的上课模式,老师上课带有微笑的时候多了,课堂上与同学们交流、提问的次数也多了,老师给出的思维导图能快速吸引他们;并且老师课堂上的内容比课本上丰富多了。大多数学生反应每周一节信息技术课太少了,现在上信息技术课既轻松又快乐。

4. 大部分学生认为课堂上使用软件不够熟练,感觉时间过得很快。如果带着图画本和水彩笔去微机室,又比较麻烦。

5.大多数学生说到,课后再次修改思维导图有困难;如果前后两课的关联比较多的话,在修改反思上一课并预习下一课时,能简单些。

6.只有少数学生说到,家人对思维导图感兴趣。爸爸或者妈妈的工作中已经用到,并嘱咐自己要跟着老师认真学习。大部分家长要么对思维导图没有听说过,要么认为信息技术课的课前预习与课后总结,完全没有必要,会占用孩子的时间,影响其它学科的学习成绩。

可见,学生们对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形式还是很喜欢的,持有积极肯定的态度。学生们有自己的想法,会自己找窍门来解决课下预习与总结的时间紧张问题,这本身就是一种锻炼,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学生对于软件绘制不够熟练,建议老师可以单独加课,拿出一节课专门练习上机软件绘制思维导图或者午休时间开放微机室;家长对于新事物的出现,可能增加孩子负担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要求教师在后续实践研究的过程中,从备课,课堂环节的驾驭以及课后作业的布置上,精心设计,改进措施,力争保证实践研究的顺利继续下去。

研究的后测  本实践研究结束后,笔者再次安排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学习第一微机室分别进行三组后测,分别如下:

1.两个班的学生再次分别登录“问卷星”在线问卷调查,完成对相关学习兴趣和自身信息素养等调查问卷。

2.笔者给两个班的学生布置同样主题的powerpoint 电子板报制作任务,进行小组合作制作后,分别回收 6 份电子报刊作品,同样邀请区信息技术骨干组的3 位教师按照李沧区电脑作品评选活动中的评价标准进行打分,满分 100 分。

3.笔者采用青岛市小学信息技术统一检测中的ppt 检测试题,分别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15 分钟的上机检测,根据试题的分值进行统计分析,检验实验效果。 

教学实践案例  根据第三章中构建的知识可视化教学模式的设计思想进行本教学案例的设计,其详细设计如下。

  1. 教学流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三个大环节,分别为:课前(教师备课、整体把握;学生自主预习)——课中(激趣导入;分析问题、自主构图;作品展示、交流评价)——课后(学生修改巩固,教师反思提升)。见图1 所示。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81224/1P41GE7-0.jpg

图1 教学流程图

  1. 教材分析 《电子版报的设计与制作》之二是青岛版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上册的第十五课。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后,已经熟练掌握 powerpoint 的窗口组成与功能,能够运用相关菜单与按钮对文本信息、图形、图片等进行基本的处理与制作。同时,学生也已经能够使用亿图软件构造简单的思维导图。但是学生对如何进行电子板报的规划与布局,选用哪些工具会使板报更加完美等还不是很清楚。

  2.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如何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能够选择符合要求的艺术字、文本、图片;能够利用分栏、表格、文本框进行版面的布局;能够评价一份电子报刊的优缺点。(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主题为“丰收的喜悦”电子报刊进行构思,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解决与分析问题的能力,促进协作学习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丰收”素材的收集,了解并感受丰收的意义,理解只有付出辛勤劳动,才能有收获,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3. 教学准备 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学生以往操作 powerpoint 时遇到的问题,例如编辑文档;还要加入本节课新学习的内容,如高级排版、图片的美化、文本框的妙用等。笔者主要从 powerpoint 的界面组成与功能,编辑文档的常用方法,文档排版等四个方面去准备。教师运用思维导图把具体问题进行细化,然后课堂上会更有针对性。如图2 所示。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81224/1P41I054-1.jpg

图 2 教师对问题细分图

学生在课前预习时,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将本课的知识点中的难易问题与大脑中原有的知识结构与脉络进行联想、发散和对比,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促进课堂听讲的效率。学生预习所绘制思维导图,如图3 所示。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81224/1P41QI3-2.jpg

图 3 学生课前预习所画思维导图

  1.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激趣导入

同学们,老师带来了一些优秀的电子报刊,让我们一起欣赏,边看边思考:这些电子报刊一般包含哪些要素?    

同学们可以在小组内讨论,也可以对照自己预习时绘制的思维导图,

只交流讨论同伴间有疑问的地方。  

请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协助补充。并将电子报刊设计与制作的一些要求呈现给学生,当然只是建议。  

意图:同学们间自主交流互动,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给出一些建议,使学生不至于迷航。教师补充建议如图  4 所示。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81224/1P41932F-3.jpg

图 4  教师补充建议图

火眼金睛

自主构图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解任务,每个小组的组长分配任务给组员,分配的任务尽量做到可操作性,任务包括搜集素材(图片,文字)、整体配色方案、版面设计、技术支持等;每位同学根据分到的小任务完成子思维导图,之后把遇到的问题与疑问,进行讨论,完成思维碰撞,促进组员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这样可以消除多余项和技术瓶颈。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是参与者,教师巡视并根据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给予指导与帮助。学生合作完成的部分图,如图  5 所示。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81224/1P41912Q-4.jpg

图 5  学生合作完成图

作品展示

讨论交流

在这一环节,学生展示的作品分为两个,其一是小组分工思维导图,

其二是根据思维导图设计的以“丰收的喜悦”为主题的电子报刊。小组自主推荐主讲人名单,汇报时要讲清楚分工情况,以及遇到的问题,并且是如何解决的;根据思维导图上的活动安排以及进行创作的思路等。

评价总结

该环节中,主要采取生生自评、师生互评的方式。主要是对思维导图与电子报刊作品进行评价。主要考虑作品是否与思维导图有一致性,对于存在的困惑能否解决以及想寻求的帮助;对其他组作品进行评价时,提出需改进的地方与修改方案。教师将其整理归纳到一张思维导图上。如图  6所示。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81224/1P4192Q1-5.jpg

图 6  本课汇总图

自我完善

教学反思

思维导图能够促进小组成员间的合作,起到集聚集体智慧的作用。同时还可以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创新能力;教师借助这一模式,不但提高了备课的效率和质量,而且能跟进学生的学习进度,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状况,给予指导,拉近师生间的交流距离。

--end--

声明:本文章由网友投稿作为教育分享用途,如有侵权原作者可通过邮件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freemanzk@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