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专注力不强?家长可以这么做!

网友投稿 2018-08-27 16:31

专注度和持久力决定着一个人最终可以取得多少成就,也是大部分做家长特别担心孩子做不好的地方。

孩子做作业的效率很低,原因是什么呢?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幅画面:

孩子回家了,父母要求孩子马上做作业,但孩子呢?

妈妈,我口渴,我要喝水。

妈妈,我肚子不舒服,我要上厕所。

好不容易这些问题都解决了,孩子打开作业本,也不马上做作业,一会儿摸摸桌子上的灯,一会儿看看天花板上的灯,抓耳挠腮,原先半个小时就可以完成的作业,一个多小时过去了,还没完成。

这就是专注度的问题。

专注力对孩子学习的作用已经不用赘述了,问题在于如何提高孩子的专注力,尤其是学习时的专注力。

很多家长说,你说他不专注,但是他看电视的时候还是很专注的啊?为什么一到看书做作业练琴他就不专注了呢?

首先要明确假性专注和真性专注的区别。

假性的专注也很常见,当一个孩子坐在电视机前,他不需要思考,不需要想象,对于声音、图像被动的接受,另外这种假性专注的目的就是暂时的愉悦,说得简单点,就是我只要现在好过点就行,这个时间我是快乐的,我不管后面怎样,我不去管我做这件事究竟能收获什么。这样的假性专注几乎没有人做不到。所以很多专家或者有识见的家长都反对孩子看电视,是不无道理的。

与电视相似的媒介诸如现在让很多孩子沉迷的抖音,这个危害更大,在短时间内呈现你最想看到的,行成心理上的刺激,获得比电视更多的快感,以致于孩子一个接一个往下看,欲罢不能,新型的精神鸦片一定要注意防范。

此外还有一类更为隐性的假性专注,警惕孩子假性阅读,假性努力。

有的孩子不看电视,不玩手机,有空就捧着书,家长对这样的情况容易放松警惕,毕竟开卷有益,多看书总是好的。

但是要看孩子看什么书,用怎样的心态去看书,一些没有营养的网络小说,恶俗趣味的漫画书,碎片化的阅读,都不是真正专注力的表现,家长要用心去发现,其实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有思考,如果带着思考去做事,哪怕是看电视剧看动画片,都是有收获的。

其次要合理地干预。

一旦发现过于松散和消遣性的阅读的假性专注阅读,就要加以干预。

我女儿一直是个爱读书的孩子,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让她空下来,给她一本书,她就全身心投入其中。

但偶尔看书也会有所懈怠,纯娱乐地阅读,比如自己在微信读书上下载了沈石溪、郑渊洁等作家的书籍,每天花很多的时间阅读。你或许觉得挺好啊,这些作家的书都是比较适合儿童阅读的。但是我从她的一些细微表现发现她的阅读有点偷懒,和看电视一样,只满足于当时的愉悦,而不是思考性的阅读,这种差别非常小,家长如何去判断?

一般这样的情况他们都不愿意停止,甚至食不甘味;做其他事情的时候特别是做作业,练习其他技能时心不在焉,敷衍了事。这时候基本就可以判定属于假性专注,一定要加以干预。

怎么干预呢?其实挺简单的,不是粗暴地禁止,而是告诉孩子他们这样阅读的危害,引导他们有节制地阅读,更要引导他们带着思考阅读,而带着思考阅读最好的就是做做笔记,写点想法。后来经过引导,我发现女儿学会了在微信读书上划线,做摘记。不过我还是建议她多读实体书,微信读书只有在身边实在没有实体书时应急。

不要对苗头的东西视而不见,作为家长应该见微知著,这才是点对点的教育,否则家长的意义是什么呢?

专注力是可以训练的。但不仅仅是去上很多的专注力训练课程,玩数字游戏啊,词语游戏啊,夹豆子游戏啊,这些活动性的课程应该是有点效果的,但可能家长还需要一些更接地气的方法。

有些家长说,听说学书法能让孩子安静下来,就去学书法吧!其实这个真的挺有效的!所以如果孩子对书法、围棋或乐高积木等感兴趣的话,不妨让他们去学,家长在他们遇到瓶颈,难关,坚持不下去的时候,软硬兼施,让他们坚持下去,慢慢地取得一些成绩的时候,孩子的专注力也会随之变好。

孩子做完某件事,希望交流的时候,家长要真诚地回应,不能心不在焉,随便应付。比如他做了一道数学题,一开始是做错的,后来他改正过来了,他很想和你交流下心里的喜悦,这时候千万不能应付一下。

孩子呼唤爸爸妈妈的时候,要深情地及时地回应,心里不孤独的孩子做事就会充满热情,即便遇到一点难度大的,因为有了强大的后援,他们也会去尝试,而不是“顾左右而言他”,导致专注力低,效率更低。

学习的时候高效地学习,玩耍的时候让他们尽情玩乐,不要玩的时候催他们学习,学习的时候又担心他们身体吃不消,催他们去户外。让孩子放胆去玩,更放胆去做,不管是酣畅淋漓地学习还是玩耍之后,他们都能获得一种心灵的愉悦。

一点点来,专注力这个事情,真的急不来,在培养孩子这件事上,家长更要有专注力和持久力哦!

 

--end--

声明:本文章由网友投稿作为教育分享用途,如有侵权原作者可通过邮件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freemanzk@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