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使用思维导图的三大误区,跳出框框方能真正提升学习力
让世界成为孩子的课堂
点击标题下方“少年商学院”关注
文丨少年商学院新媒体部
对于一些家长来说,“思维导图”似乎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之前是在跨国公司流行,现在活跃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中小学和大学课堂上,新加坡甚至将思维导图列入小学必修科目,在国内这几年也越来越火,《青少年思维导图系列》也是少年商学院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
我们都知道,它是一系列图形化的思维组织工具,说白了,孩子想什么,就用它的几个图形去表现,而不是单纯用文字,而且,每种图对应不同的思维过程。但其实,很多家长在带孩子学思维导图时还是容易走入几个常见的误区。今天,我们就这些误区进行一些具体的阐释解答。
太简单的信息也用思维导图梳理
首先,思维导图是很火,但它毕竟是一种工具,有它的局限性。比如用在简单的问题上,它的优点就不明显,去商店买东西,列一个购物清单,文字就足矣,千万别让孩子回家画个漂漂亮亮的思维导图表现一下,孩子体会不到挑战难度,自然不会有成就感,反而会排斥。
思维导图更适合用来处理相对复杂的问题。信息一旦经过分类整合,记忆起来就会很轻松很牢固。心理学教授 Peter Doolittle 曾说,人的短期记忆只有 10-20 秒,而且一般只能记住 4-7个信息。
要记住这些杂乱无章、毫无关联的信息,就得让大脑和信息产生一种互动,而不是被动、单纯地去接受它。思维导图就是非常好的分类和整合信息的道具。
少年商学院余同学曾利用思维导图进行书籍大纲的记忆与梳理,她采用了流程式思维导图并且全英文概括与介绍,而且还绘画了生动形象的图画,她选择Why Mosquitoes Buzz in People's Ears(为什么蚊子在人们耳边嗡嗡叫)这本无厘头的刨根问底式绘本。
这个故事里有很多偏僻的动物生词,她在表达故事的语言上的概括化和国际化,梳理的内容直观而细致,能够让读者通过浏览对这本书有较好地了解。
纠结颜色线条
轻视用思维导图解决现实难题
很多人学习思维导图,是看很多书,上很多课,但很多书或课程都会花很大篇幅介绍思维导图是什么、有哪几种、怎么画,是一种 Show&Tell 的方式。
这种学习方式不太值得赞同,我们学习的目的并不是学思维导图有哪几种,有什么定义,怎么画,画的圆圈多大多小等等,而是为了掌握一个工具,从而让思维的过程更清晰,更有逻辑,更高效。怎么让孩子把真正面对的学习难题或生活难题,与思维导图结合起来,才是重点。
所以在使用过程中,应强调一种真实的“代入感”,让孩子进入一个个具体问题的情境中,自发使用思维导图去解决。
比如少年商学院有一节课的挑战是“假期规划”,高同学用to do list展示自己一天must do 的事情,optional 做的事情和惩罚。她进行有一定复杂度的思考,也并没有借助很多文字。
停留在口头教育
我们经常会收到来自家长的疑问,“我知道思维导图很好用,但孩子就是不喜欢,怎么办?”这个还得看孩子一开始接触思维导图时,形成了怎样的印象。
很多爸爸妈妈爱讲道理,苦口婆心,希望孩子明白思维导图有多好,从而积极起来,但效果很差。还是那句话,鼓励孩子用思维导图解决自己真正的问题,才能让 TA 切切实实体会到好处。
《神探夏洛克》里有一一句话:“人的大脑好比一座阁楼,愚蠢的人什么都往里面放,把所有的木材胡乱堆在一起,因此他的阁楼特别拥挤,有用的东西反而找不到。”
“而聪明的人会仔细选择,只放最有用的工具,这样,他不仅会储备得更多,而且每个都安放得井井有条、完美有序。”会用思维导图的孩子,就是一位优质的大脑管家。 ”
少年商学院的汪同学,利用头脑图知识将衣柜中的衣服分成三个大类。并且详细地标出了小类的分类标准。三十多种衣服在他的严谨分类下显得井井有条。
我们曾多次与大家分享关于思维导图的应用方法及对孩子的积极影响。这把“大脑瑞士军刀”,号称结合了心理学、大脑神经生理学、语义学、神经语言学、信息理论、记忆和助记法、感知理论、创造性思维等科学,将发散性思维与开拓性笔记技巧结合在一起。这些对当今孩子的成长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end--
声明:本文章由网友投稿作为教育分享用途,如有侵权原作者可通过邮件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freemanzk@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