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孩子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同理心

网友投稿 2019-02-26 11:11

随着人工智能的持续进化以及信息技术、机器人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机器人很可能会取代部分甚至全部人类劳动力。

如何能够保证,我们的下一代能够获得养家糊口,安身立命的工作?如何让我们的孩子在一个人工智能工作能力比我们强的时代还有自己的工作?如何让我们的孩子不至于刚进入社会就面临失业的危险?

那么人类到底有哪些机器没有,人类独有的竞争优势呢?

 

哈佛大学著名的心理学教授斯蒂芬.平克教授在《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一书中特别提出,

人类有四个特别伟大的天性——这些伟大的天性是进化选择出来的人类独一无二的竞争优势,是21世纪的人类应该具备而机器无法做到的能力。它们分别是同理心、道德感、智慧和自控力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90228/1111022426-0.jpg

人类具有的第一种机器无法实现的能力是同理心,即我们人能够理解别人的感情、感觉、意图、心愿的能力。

正因为有了同理心,几千年前的人类就可以相逢一笑,可以心领神会,可以一下子就明白了对方的意图意愿。

人类也由此具备了战胜比我们强大的生物的可能性,人类通过团结合作战胜了很多野生动物的基础就是人类同理心。

有研究显示,人类两岁半的小孩儿就具备了这样的同理心。而人类同理心的重要物质基础,是通过进化选择出来的镜像神经元。

意大利帕玛大学著名学者贾科莫·里佐莱蒂(Giacomo Rizzolatti)带领的团队发现,在大脑的前额叶有一组镜像神经元,使我们在看到别人做一件自己曾经做过的事情的时候,我们大脑的镜像神经元会产生一模一样的放电;就像两面镜子一样,互相印证了对方的心理活动。

我们中国人讲的心心相印,可能就是因为镜像神经元的活动。也正因为有了这种镜像神经元,我们才能替古人担忧、替别人开心;我们才能在欣赏小说、看电影、听故事的时候,能够理解别人的感情、感觉和感受。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90228/1111021M5-1.jpg

孩子,你的同理心到哪里去了呢?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90228/111102C49-2.jpg

既然孩子本自具足,为什么后来会不见了呢?这就又回到了我们之前所说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不得不提的是,人的天性会在错误的教育下,慢慢被日积月累的积习所淹没。

我在《共情—好的亲子关系胜过一切教育》的书中,提到了一个概念叫作“亲情冷漠症”,讲得是很多青春期的孩子,视父母为陌路,甚至在他们长大成人以后,不愿意跟父母联系。有些甚至表示恨父母。

当时我刚写完这篇文章发到网络上时,阅读量过万,上百名父母向我求助,我忽然意识到这已经不是一个个别现象,而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

很多父母伤心不止,含辛茹苦养的孩子,变成了陌生人。当然这其中产生的原因有很多种,其中有一项原因就是,父母在幼年对孩子的溺爱和控制都会导致“亲情冷漠症“的发生。

讲一个我身边的案例,我的一个朋友女儿今年刚刚结束高考,在北京市6000名高考考生中,成绩占到了2%,被中科大物理尖子班破格录取,成为北京市唯一一名被录取的考生。

可能在大家看来,这是一个多么优秀的孩子啊,这将来就是中国未来的物理学家啊。

可是谁能想到我的这个朋友痛苦不止,这个孩子冷漠到跟家族所有的长辈都不说话,见面没有任何称谓,对于带大自己的姥姥姥爷也异常冷漠,甚至于对自己的父母也是极其的轻蔑,连最基本的尊重都没有。

朋友心寒不止,辛苦抚养长大的孩子竟然用这样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母亲。一个18岁的孩子,已经成年,却连小孩子都知道的礼貌都没有。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刚刚在前面讲过,同理心的概念,是能够体会别人的感觉感受,能够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这是人类出生就有的天性啊,怎么这么就没了呢?

刚刚在介绍同理心的原理时,提到我们大脑前额叶的镜像神经元会对别人做过的自己曾经作过的事情,产生与对方相似的电波,从而了解到对方的心理活动。

镜像神经元会对别人做的事情感同身受的前提是,自己曾经作过的事情,如果自己从来没有做过的事呢?还会有感同身受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先说我的这个朋友,孩子很小的时候,大概2-3岁的时候,孩子的姥姥姥爷带出去的时候,碰到熟人,会让孩子问好,有一次被朋友看到孩子有点害羞迟疑,就当着孩子的面制止了老人,说,不叫就不叫呗,有什么大不了的。以后见到谁都不用打招呼。

从那以后,老人也不敢让孩子叫人,而那个孩子从那以后再也没有跟别人打过招呼,甚至于家里来了客人,或者过年亲朋好友聚会,这个孩子也不会主动跟长辈打招呼,形同陌路。印象中,每次去他们家里,这孩子就是学习,别的事别的人跟她毫无关系。

试想一个从来不没有对别人表达过爱的孩子怎么能对别人的关怀感同身受,一个从来没有对别人表达过尊重的孩子,怎么会理解对别人尊重也是对自己最大的尊重。

一个不懂得爱人不懂得被爱,没有亲情观念,没有人际交往,这样的孩子即使将来真的能成为科学家、学者、教授,又有什么意义?这样的孩子今后的一生有怎会幸福?

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做?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90228/1111033F9-3.jpg

①认知自我,尤其是认知自我的情绪
同理心的起始是先倾听自己的感觉,假如无法触及自己的感受,而又要如何体会别人的感受呢?
因此,首先你必须能把自己调整到可以发掘自己的感受、体会这些感受的状态。
②准备好接收对方的情绪信号
尽可能的保持冷静,不要让自己的情感信号对理解别人造成干扰,以便接受别人微妙的情绪信号。
③积极倾听对方
认真倾听对方的感受,你才能开始体会他人的感觉,帮助你找出别人感受的线索。
④学会察言观色
用体谅来回答他人的感觉,你一听到别人的感觉就会做出某种反应,并能让对方认为你听进去了,而且也体会了他的感觉。

--end--

声明:本文章由网友投稿作为教育分享用途,如有侵权原作者可通过邮件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freemanzk@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