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编程、逻辑、创新与东野圭吾

网友投稿 2019-01-24 14:25

      “各式个人电脑游戏邮购    无限企划” 

     “我们公司的名字,卖存在卡带里的电脑游戏陈序,用邮购方式出售”

       “绝对会大卖,我向你保证”

        这是来自《白夜行》里桐原亮司对友彦说的话,他们改编游戏程序,并出售给玩家,这样获得很好的回报。他们因为在小学时对机械、计算感兴趣,并接触了解编程,所以在高中时就创立公司,开始销售盗版游戏软件。同时桐原所实施的一系列的恐怖犯罪行为,一环扣一环,用一桩杀人掩盖另一桩杀人,持续了20年。

       东野圭吾的小说,推理严谨,环环相扣,引人入胜。《白夜行》大卖并持续畅销,既有故事情节真实反应了上世纪80年代日本社会生活现状,也是案件的合理性。这是逻辑思维、推理的合理,也是作者东野圭吾有着工科教育背景使然。

       到此为止,其实我不想评说《白夜行》和东野圭吾,只是小说强化了在我心中思考的两个词“逻辑”和“创新”。

      我们知道无论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真正的目的,按国家教育大纲而言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个有点模糊不好理解。说白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思维能力、提升人的自我修养。

       好思维核心的逻辑力,那么学习数学、化学、物理、生物等学科更有助于培养逻辑思考;良好的个人修养来自于文化的熏陶和身体力行的体验,学习语文、历史、政治、地理、外语更有助于修养养成。当然无论是数学还是语文等所有学科都有其内在逻辑和文化素养,不能把每个学科隔离开来,学好语文有好的分析能力,有利于分析数学题;学好数学有好逻辑思维能力,有利于梳理文章结构。

       但是当下的教育,在学校学习,各学科是隔离的,无论从学校的体制和机制上,还是从老师的培养和自我能力来看,融合多学科教学是很难的。当然我并不赞同因分学科学习,中国的学生缺乏创新能力这种观点,创新需要知识基础、需要文化氛围,它和社会发展相伴前行的,不是因为中国教育体制遏制了创新。

       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高中生开始编写游戏,美国盖茨开始了微软的征程,而我们当时在做什么,我能接触到什么,我们能看到听到什么,我们能吃饱就已经满足了。直到90年代,我们大学都没有像样的计算机课程,何况中小学呢。

       今天的中国恰逢新技术浪潮,在移动互联、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方面都走在前端,现在的中小学不仅感受、应用技术对学习的帮助,而且小学就开始学习一门融合多学科内容的课程——编程。

      编程语言——是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的基础,了解学习编程有助于应用新技术、新软件,了解人工智能和科技发展趋势。

      编程——直观地培养人的信息素养,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学习教课书,在ZBLOCKLY平台上操作训练,轻松掌握编程技能。

       科技在进步,社会在发展,环境在变化,教育要与时俱进,课程要创设新内容。教育是动态的,学习是不能停歇的。

       故而,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于2019年1月23日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重点在教学改革

--end--

声明:本文章由网友投稿作为教育分享用途,如有侵权原作者可通过邮件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freemanzk@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