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度看,信息技术学习如何更合理

网友投稿 2018-12-01 19:34

信息技术作为涉及小学、初中、高中、职业等多个阶段的一种共有学科,其体系化、稳定性一直没有得到妥善地解决,由此影响到学科核心的确立,影响到教学实践的深化,影响到教学内容的变革,在教学内容重复、在教学行为浅尝辄止……本期解码,我们从深度、广度两个层来讨论信息技术的学习如何更合理。 

从深度看,信息技术学习如何更合理

师爱香  河南省安阳县职业中专 455114

信息技术也许是知识范围最为宽泛的学科了。当以前的计算机课改为现在的信息技术课时,这种宽泛更是有增无减。小到程序编制,软件应用,大到辅助设计,人工智能,都在信息技术课中占有一席之地。同时信息技术也几乎渗透到了各行各业,仅仅其中的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这几大支柱,就已经使信息技术课程显得格外庞大。

日新月异、内容繁多的信息技术课,常常让信息技术老师有些茫然:我们到底要教给学生多少内容?学生应该掌握多少技术?应该达到什么技术程度?

技术深度与目标达成


在高中新课标中,信息技术的课程安排分必修和选修两种,必修课程是以信息技术基础为蓝图的,而选修部分包括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等方面,缺少电子技术、通讯技术等方面的内容,但也基本上涵盖了信息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然而这仅仅是一种横向的概览,在每个类别和分支上,要达到什么程度,不只是课标要求和教师认识的问题,还存在是否可以达到这一目标的问题。

在必修的信息技术基础中,一般采取以信息处理为主线,以软件应用为表现,以不同的信息载体形式贯穿整个课程的教材设计思路,这就使得“信息”这一概念成为争论不休的话题。但课程毕竟是信息技术而不是信息科学,没必要上升到信息论和控制论的高度去讨论基本概念,以感性认识来切入教学,是化繁为简的方法之一,重要的,还是归结为信息处理的“技术”。

近些年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很多老师在强调思想,淡化技术,以为技术就是指具体操作和软件用法。然而信息技术课早已就不再是操作过程的传授,技术本身就是一种思想,不需要把技术课当成科学课来上。在否定本就不存在的“技术热”的同时,我们也否定掉了很多的思想和认识。

以前有一个“一英尺宽,一英里深”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信息技术广度与深度的关系。在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实际感觉中,以及他们在信息技术的日常应用中,我们往往能够体会到学生的学习深度实际上还是远远不够的。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副科身份使得它的课时数相对很少,即使把课堂容量充分利用,很多内容也只能做到初步了解和简单应用,无法达到一定的深度;另一方面,不少信息技术教师并非“信息技术”专业出身,更有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使得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技能储备也无法达到一定的深度。这样,在我们较高的技术学习深度的期望值下,往往难以达成目标。

培养目标与学习方向


不同学习阶段的信息技术培养目标和学习方向也是不同的。从小学、初中,到高中、职业学校,都开设有信息技术或者计算机课程。从全国各地来看,初中和高中的信息技术课都已步入正轨,而小学信息技术却因各地经济发展条件而各不相同,一些落后地区和一些较发达的地区甚至都没有开设。落后地区受硬件和资源条件所限,有的无法正常开课,而另一些发达地区,则是因为计算机的普及早已深入家庭而“没有必要”开设。记得孩子刚上小学时,就发下了信息技术教材,第一节课,老师调查学生对计算机的掌握情况,孩子跑到讲台的电脑旁,熟练地打开Word,输入了一小段话。尽管用拼音打出来的字可能都还没有掌握,但已经能够熟练地应用了。老师又点了几个,基本上都会基本操作并完全超出课本要求了,当即宣布取消信息技术课。

职业学校的情况则有所不同。对应于高中阶段的中等职业学校,也都要求开设计算机应用方面的课程,教材一般是计算机应用基础或者信息技术基础,相当于普通高中的信息技术基础必修课。由于各地的政策不同,对信息技术应用的要求也不同,大部分省份要求中职学校学生在对口高考报名时必须有相应的信息技术等级,如NIT证书、职业技能鉴定资格证书、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等。特殊之处还在于,职业学校有计算机相关的专业,这些专业的学习深度是远远高于普通高中的信息技术要求的。因而职业学校与基础教育的中小学对信息技术掌握程度的要求还是不一样的。

个人理解,小学阶段,主要是接触和了解,让学生熟悉计算机这一工具;初中阶段,则是普及和适应,让学生能够应用这一技术;高中阶段,则是理解和深化,在了解原理的基础上熟练应对日常应用;职业学校,则是应用和钻研,使学生具有适应本专业的信息技术能力。

社会需求与学习成就


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学习计算机不同的地方,正是在于,他们不需要从原理上非常了解,而是分门别类进行专业性质的学习和实践。从课程理论上看,普通高中学的是“计算机科学”,职业学校学的才是“信息技术应用”。

从社会需求上看,普通高中是基础教育的最高阶段,在为高等教育打基础,因而信息技术课程重视的也是知识基础;而职业学校,是为社会就业和技术结构服务,相应的计算机课程目标要求的是社会应用。不同的需要也就决定了各自的学习成就,普通高中里的深入学习常表现为信息学奥赛,针对数据结构和算法等进行基础理论的深入;职业学校的深入学习常表现为技能大赛,针对技术和能力等进行专业技术的深入。

即使是在信息技术的基本应用方面,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要求也是不同的。以最常用的文字处理和电子表格为例,小学生能够达到用电脑写出作文,制作出图文并茂的版面,进行简单的数据运算,就已经不错了;初中生则可能需要做出正规而美观的文档,或者电子版的报纸杂志,学生成绩表等;高中生却要求灵活掌握复杂的文档制作,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而职校生呢,个人简历和求职信、宣传册是必须要会做的,长文档的组织和索引也是不高的要求,调查表和财务表格应用也不能置之不理。这也正是前面所谈到的接触和了解、普及和适应、理解和深化、应用和钻研。

从教学需要转向社会需要,中职学校非计算机专业的教材中已经删除了关于数制及其转换等较深入的基础性内容,教材模式由案例教学全面向任务引领转变,形式多样而活泼;普通中学的教材却很难跳出课标和大纲的暗示,一板一眼地扣合信息素养主线。教材的差异和区别,也使得学习深度和效果迥然不同——普通高中学生的应用水平,在社会岗位中常需要再次培训才能上手,但因为基础扎实,之后会进步很快;职业学校的学生可以很快溶入岗位,但因为基础薄弱,不容易继续深入。

信息技术学习的合理深度,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体会,很难有一个具体的界定。跳出教学之外,从社会视角审视,我们往往能看到自己的狭隘。

--end--

声明:本文章由网友投稿作为教育分享用途,如有侵权原作者可通过邮件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freemanzk@qq.com